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和教育制度的改革,我國高等教育事業迅速發展。在這樣的環境下,校園雕塑建設和校園環境建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。早期中國高校校園雕塑突出的是雕塑的裝飾性作用,多為體量龐大的政治性雕塑,對所處的校園空間環境,從外在形式、色彩到內在精神進行裝飾性表現。
目前國內高校校園雕塑一部分是保留下來的尺寸較大的紀念性雕塑,其他大多數是2米以下的中小型裝飾性雕塑和具象性雕塑。中國現代雕塑發展于1918年左右,中國開始接受西方抽象主義雕塑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。
藝術家們把西方抽象主義運用到校園雕塑中,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校園雕塑。從雕塑的選題來看,以表現共產主義理想、愛國主義教育題材較多。這類題材的雕塑發揮了校園雕塑的教育功效。 要想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等學府,僅靠學校建筑、園林規劃還顯得不足,文明的傳輸和魅力的彰顯需要一個更具有表現力的媒介,那就是校園雕塑。
從實際來看,部分優秀的國內高校雕塑創作結合了 中國傳統哲學理念和美學觀點,關注本土文化,除此之外,還吸收了西方雕塑觀念,融合了不同種族文明和多元文化,體現出大學的高、深、雄、闊。
中國高校有很多優秀的校園雕塑,這些校園雕塑并不僅僅是美化校園環境的工具,更是校園群體的智慧結晶,是學校重要的人文景觀,它們能展現一所學校的精神面貌,提升校園文化品位,是建設校園品牌的重要手段之一。